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忘记目标,专注体系
Farnam Street 有一片文章写的还可以,Habits vs. Goals: A Look at the Benefits of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Life ,文中提到了相较于专注于目标,我们更应该专注于习惯。类似的观点《掌控习惯》这本书也有提到。
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专注于目标会带来4个问题。
问题1:赢家和输家心怀相同的目标。
问题2: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
问题3: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任何目标都隐含着这样的假想:“一旦我实现了那个目标,我就会很快乐。”目标优先心态的问题是,你一直在延迟享受快乐,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个里程碑的实现。
此外,目标会导致“非此即彼”的冲突:你要么实现了预定目标,最终取得了成功,要么你失败了并令人大失所望。你在精神上把自己禁锢在一种狭隘的幸福观之中,这属于自我误导。你实际走出的人生道路,不太可能与你出发时心目中的旅程完全匹配。成功之路不止一条,你毫无必要认定只有某个特定场景的出现,才能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
系统至上的心态对此提供了解药。当你爱上过程而不是结果时,你不必等待容许自己享受快乐的那一刻的到来。只要你创建的体系在正常运行,你就会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另外,一个体系取得成功的方式有多种,而不仅仅是你最初想象的那一种。
- 问题4:目标与长远改进的大方向不一致。
最后,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定式会产生“溜溜球”效应。许多跑步运动员可以连续不断地刻苦训练几个月,但是当他们完成了比赛之后就会偃旗息鼓,停止训练。赛事已然结束,不再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当你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时,一旦目标实现,推动你努力前行的动力也就失去了依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完成预定目标后又恢复了旧习惯。
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赢得比赛。构建体系的目的是持续参与这项赛事。意在长远的思维方式不会拘泥于具体的目标。这不是为了取得任何单一的成就,而是一个精益求精、日趋进步的循环过程。归根结底,你对这个过程锲而不舍的坚持决定着你的进步。
最大熵模型
VC领域其实有一个幂数定律,The Power Law 整本书就是讲的是大概是这个定律。同样的,吴军在《数学之美》和《硅谷之谜》两本书也讲到了这个mental model。
摘自《硅谷之谜》
在信息论里,有一个最大熵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首先,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不能对未来做任何主观的假设;其次,在获得了一些知识或者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首先要符合这种知识(当然对其他事物的判断,依然不能做任何先验的假设)。这样才能做到风险最小,回报最大。好的风险投资人不做事先的假定,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什么样的,他们希望从创业者那里了解这种信息。在得到一些信息后,他们作出适当的反应。而且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他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时,一旦察觉到某种技术趋势,他们会让自己的一部分投资符合这种技术趋势。
风险投资的第二个原则,与香农第一定律和霍夫曼编码原则相一致,也即要把最多的资源投给最有可能成功的项目,当然这个“最有可能”通常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根据实际运营的结果看出来的。比如风险投资人先对100个项目进行评估,删掉不靠谱的,然后选择20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在投资之前他们并不在意这20个项目哪一个就比另一个好。过了一段时间(比如在这些项目需要下一轮融资时),投资人会重新评估这些项目,根据创始团队的表现和项目的进展,对发展超出预期的项目增加投资(专业术语叫做Double Down),对表现一般的项目就顺其自然,对于表现差的项目甚至会设法退出一部分投资。这样,到了第二轮投资人可能又对其中的六到七个项目追加了投资。类似地,投资人会根据项目的表现不断作出及时反应。最终,他们会在成功的项目中占有尽可能多的股份,在失败的项目中则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对企业,最大熵模型的运用:
在字节跳动公司内存在大大小小数百个项目,那么如何分配资源呢。就是根据最大熵模型。在没有信息的情况下,不能主观假设这个app能够做成还是不能做成。当项目开始有进展或者达到目标了,就投入再多一点的资源。这样那些最优可能成功的项目就会被给予更多的资源,也就更容易跑出来。
对个人,最大熵模型的运用:
管理风险。从高风险,可能有高回报,到低风险,低回报,技术存在于这样一条谱带上,把你所有的金钱都投入突然崩盘的高风险股票并不是要给好主意;你也不应该太保守,错过可能的机会。不要把你所有的技术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ps. 关于 The Power Law 可以看张小珺的这篇文章《和作家马拉比聊《The Power Law》:硅谷风投的起源、秘密和大人物肖像》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