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s Blog

需求并没有凭空产生,Give and Take和心理分账

2022-06-23

需求并没有凭空产生

《见识》里面提到一个观点:

谷歌从事的是过去电视行业的视频传播和广告业,同时取代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亚马逊取代的是沃尔玛零售业以及 IBM 的企业级 IT 服务业务;至于 Facebook,则是一个将人联系起来的社交场所。要知道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美国中学生放学后平均每天通 两个小时的电话,和今天玩儿微信或者 Facebook 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说,中学生们的社交依然在那里, 只是形态改变了而已。

Give and Take

《Give and Take》这本书中,提到了作为Giver比Taker更好,因为生活并不是零和游戏。

在纯粹的零和游戏中,付出很少能带来回报。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生活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些将付出作为主要交互风格的人,最终还是能获得回报。付出者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得到别人的善意和信任,但是他们积累的名声和人际关系,最终会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心理分账

《决策与判断》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分账”的概念,比较有意思,还有就是人们是根据“比率-差异原则”来做选择的,两个金额之间的固定(正)差额的影响随着它们之间比率的增加而增加。如何减少“比率-差异原则”?小钱不要省,大钱要谨慎。

心理分账(psychological accounting)是指,某一结果只是从动作直接结果的角度来描述(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称之为“简单账户”),还是需要综合考虑这一动作与其他行为的先前关系(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称之为“综合账户”inclusive account)。
人们是根据“比率-差异原则”来做选择的,两个金额之间的固定(正)差额的影响随着它们之间比率的增加而增加。20美元与15美元的比率为1.33,这当然比125美元与120美元的比率1.04更有影响力。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1985)在研究心理分账在消费选择中扮演的角色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框架效应。

对随机性的知觉

《决策与判断》提到了人们倾向于从随机序列中发现一定的模式。如果事件都是独立的,那么应该避免将短期重复看作是有意义的。

我们很容易从一个随机序列中发现一定的模式。在目睹了三至四次相同的结果以后,绝大多数个体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序列中必定存在一定的模式。当然,如果特定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三到四次相同事件的发生确实具有一定的信息性(例如,很少进行人员调整的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三次人员调整)。但是如果情境都是由独立事件组成,且结果相同,那么三到四次相同结果的发生并不是不寻常的,决策者应该尽量避免将相同结果的短期重复看做是有意义的。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